豆腐的功效
豆腐的药用价值,颇受古人重视。中医学认为,豆腐味甘、性凉,入脾、胃、大肠经,具有益气和中、生津润燥、清热解毒、催乳等功效,主治热病后口渴饮水、烦热、小便黄赤,也可用以治疗赤眼、消渴,解硫磺、烧酒毒等。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豆腐“主治宽中益气,和脾胃,消胀满,下大肠浊气,清热散血”,并附有相关医方,如白豆腐醋煎服用,能治痢疾,豆腐切片外敷,能治杖疮,诸如此类。《本草易读》谓豆腐能“宽中益气,清热散血,消心腹之胀满,下大肠之浊气”的功效”;《随息居饮食谱》上说“豆腐甘凉清热,润燥生津,解毒补中,宽肠降浊……冬月冻透者味尤美……煮熟未点者为腐浆,清肺养胃,润燥化痰。浆面凝结之衣,揭起晾干为腐皮,充饥入馔,*宜老人”。
1917 年孙中山先生在他的《建国方略》中有一段十分精辟的描述:“夫豆腐者,实植物中之肉料也,此物有肉料之功,而无肉料之毒。”
豆腐虽食之有益,但并非多多益善。《本草纲目》早已对多食大豆致病有了详细的记载:“多食壅气、生痰、动嗽,令人身重,发面黄疮疥。”
从先秦的《诗经》到曹植的《七步诗》,从“啜菽饮水”到“种豆南山”,国人食用豆类的记载不绝于书。而作为豆制品家族的重要成员,豆腐的历史,也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。
传说西汉时期,淮南王刘安(公元前177-122年)的母亲喜欢吃黄豆,有一次其母因病不能吃整粒黄豆,刘安就叫人把黄豆磨成粉,怕粉太干,便冲入些水熬成豆乳,又怕味淡,再放些盐卤,结果凝成了块状的东西,即豆腐花。淮南王之母吃了很高兴,病势好转,于是豆腐就流传了下来。
据史书记载,南宋临安府街头酒肆中,已经有豆腐羹、煎豆腐等相关菜品,与血脏、蛤蜊肉等一道作为下酒小菜出售。
陆游在《老学庵笔记》中,还记载了一位爱吃蜜的长老,专喜欢用豆腐、面筋之类蘸蜜食用,常常与同样爱好吃蜜的苏轼一起分享吃蜜心得,后来被苏轼写进诗里,便有了著名的《安州老人食蜜歌》。
此后,上到宫廷御馔,下至百姓人家,豆腐作为不可或缺的基础食材之一,受到社会各阶层的一致喜爱,花样也从一开始的煎豆腐、豆腐羹,进一步衍生出熝豆腐、锅塌豆腐等不同做法。
南北豆腐的区别
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,在新余县城就有数十家豆腐铺开张营业。其中*大一户叫宋玉秀,他家祖传三代经营豆腐,1928年,宋玉秀、唐绍卿等四人在新余县城成立了豆腐作坊,生产品种有油炸豆腐条、豆腐皮、五香豆腐干、白豆腐等,产品供不应求。
“百舸”品牌由来的追溯,品牌化,品质更安全更放心。
华乐食品-主要产品
380g 袋装豆腐皮
33元/袋 25袋/箱
180g 袋装豆腐皮
15元/袋 30袋/箱
150g袋装鲜腐竹
7元/袋 30袋/箱
300g袋装腐竹
15元/袋 20袋/箱
130g袋装脆铃卷
13元/袋 14袋/箱
礼盒装腐竹
75元/盒 300g*4袋/盒
礼盒装豆腐皮
100元/盒 180g*8袋/盒